作者漢斯.羅斯林有多重身分,臨床醫師、數據學家、全球公衛學家,也是知名的公共教育家,早期至第一級及第二級國家待過,致力於解決公共衛生問題,透過數據來了解世界。不靠數據無法了解世界,但光靠數據也無法了解世界。本書透過十項常見的偏誤來引導思考背後的真實原因及問題。
數據改變了你的心智---世界健康圖
本書第一頁彩色世界健康圖,顛覆了以前腦中對世界的認知,每個泡泡代表一個國家,泡泡大小代表人口數,X軸是收入(人均GDP依2011年做調整,美元計價),Y軸是預期壽命(life
expectancy) ,若有興趣建議直接點選官方連結,可看到隨時間變化的動態發展,更可做細部的點選國家或替換XY軸等,常見的公衛議題如小孩死亡率、CO2排放、每名婦女的子女數(總生育率)等,以下是官網上呈現的2015年資料,以及2018年的分布情況。
貧窮人口比想像中的低
書中有一題題目「世界上多數人生活在哪裡?」
A低所得、B中所得、C高所得
正解:B中所得
A低所得9%、B中所得76%、C高所得16%
由圖可以看出絕大多數國家落在第二級及第三級,並非都在低所得國家裡,低所得國家比想像中來要進步,有些已晉級至中所得國家。
若大部分的人都生活在中所得的國家裡,想必貧窮應該離我們很遠,來看看以下這題:
「在過去20年,全球赤貧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是….?」
A幾乎翻倍、B大致不變、C幾乎減半
正解:C幾乎減半
按照2011年購買力平價換算,每日收入不到1.9美元便屬於赤貧。世界銀行的數據顯示1981年赤貧人口為42.1%降至2015年的赤貧人口為10%,像這樣的數據其實只要查一下便可得知真實情況,網路上的資訊量多且雜,若無這層思考訓練,易受媒體報紙影響,認為貧窮率高或赤貧人口激增等。書中提到的失真型直覺偏誤,就屬這類,我們可以從對比或除法概念按比例了解事物,才能決定這個數字是否有意義。
以下為世界銀行資料:貧困人口比例,按每天1.90美元衡量的(2011 PPP)
美元街(Dollar Street)看貧窮
這想法源自作者的媳婦安娜,網站透過數據與圖片記錄了50個國家,拜訪約300個家庭的生活情況,按家庭收入排序以美元計價,照片展示人們的真實生活。生活在不同國家的人,生活方式是如何,透過家庭收入,我們可以選擇想看到的生活樣態進行比較,例如廁所、客廳、寵物、玩具、家庭成員、房子…..。
有趣的是,如果以富裕家庭的生活樣態來看,在一定的收入以上,全世界富裕的生活樣子差異並不大,影響人們生活方式的最主要原因,不是宗教、文化,或所居住的國家,而是他們的收入。
貧窮國家有哪些呢?
世界銀行官網有篇文章「全世界半數貧困人口集中在五個國家」,指出:加拉、埃塞俄比亞、印度、尼日尼亞、剛果民主共和國。
這五國恰巧也是南亞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人口最多的國家——兩地區貧困人口數量(6.29億)佔全世界貧困人口總數85%。因此,想要實現到2030年全球極度貧困人口(日均生活費低於1.90美元的人口)佔比降至3%以下,在這全球目標持續取得顯著進展,可先從這五個國家開始著手改變。
關於貧窮這是一個複雜又廣泛的議題,包含性別、消費、教育和獲得基本公用事業等,貧窮是個相對的概念,生活在台灣的窮人和生活印度的窮人,想必相比下,台灣的窮人因該是富人了,不管怎麼比,總是會有一群人被稱為窮困的人,要解決很困難,若以改善的態度面對,將資源分配得更平均,先從家庭小單位著手,改善家庭內部的不平等現象開始。
補充:
衡量個人經歷的貧困狀況需要考慮如何在家庭成員之間共享資源,婦女和兒童受貧困的影響尤其嚴重,貧窮時期的性別差異最大,家庭內部工作的複雜動態超出了性別和年齡範圍。期望透過政府實施政策來彌補家庭內部的不平等現象。
求真守則習慣—思考必備指南
這本書對於懶得思考的人而言是個福星書,正因為懶得思考,或不知該如何下手思考,本書提供十大觀念,依循此方法減少走冤枉路,提醒我們該如何正確思考,並基於事實行動。貧窮的議題太大我們無法解決,離我們相對下遙遠,但透過思考世界的方式,可以了解自己的所處環境,改變我們對世界的看法。笛卡爾:「我思故我在」。
「我窮盡畢生之力抵抗全球的無知,傳播基於事實的世界觀。
這本書是我的最後一役,是我設法影響世界的最後努力。」──漢斯.羅斯林
這本書是我的最後一役,是我設法影響世界的最後努力。」──漢斯.羅斯林
留言
張貼留言